首页 关于我们

“炫富”到“比穷”:年轻人的自嘲与自救

作者:商界 2024/08/15 20:52


曾经爱“炫富”的年轻人已然开启了他们的“比穷”人生。


商界杂志(ID:shangjiezz)报道
作者丨卫平圆
编辑丨马   冬
面图片丨全景网

“如果欺负一个点饭只点拼好饭、购物只上拼多多、饮料只喝蜜雪冰城四块柠檬水、打车只坐特惠快车一口价的我你很有成就感的话,那你继续。”大三的学生王想(化名)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谈到,“即使这是一种偏向抽象化的表达,我却真的在用美团的‘拼好饭’,并且把它推荐给了我的朋友们。

王想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今年大三,生活费有限的他经常因为一些经济问题陷入窘境,外卖是占普通大学生花销比例较大的部分,因此王想在选择外卖时总是很“精打细算”,将各种“神券膨胀”“满减”“米粒券”等运用到一起才会按下付款键。

近期王想在美团首页发现了一个名为“拼好饭”的界面,打开后,他发现页面上有各种推荐的商家和菜品,而且还有不少限时折扣活动。和普通的美团外卖不同,美团外卖的平均客单价大约为50元,相比之下,拼好饭则专注于客单价15元以下的领域,其定价大约在5至15元以内。

王想点击进入详情页面,仔细查看了配料清单和顾客评价,有一家麻辣香锅看起来很不错。但要享受拼单优惠,他还需要找到至少一位同学一起下单。

于是,他在班级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有没有人中午想一起吃麻辣香锅?拼单超级划算!”很快,几位同学响应了他的号召,其中小李和小张表示感兴趣,他们决定一起拼单。

拼团模式延伸至“外卖领域”,点外卖也成了一门大学问,“拼好饭自由”也逐渐成为丈量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标准之一。

   美团首页界面、拼好饭界面

   “拼好饭”的受众不是个例

根据《2023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实惠”“拼团”等成为年轻人新消费方式中的显性特征。而美团“拼好饭”通过低价拼单模式,满足了年轻人对性价比的追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吃饭时间、地点不固定的办公室白领和服务行业从业者,美团“拼好饭”提供了便捷且经济的用餐解决方案。

王想不是个例,愈来愈多的年轻人点外卖时选择了“拼”。

“拼好饭”作为美团在2022年推出的低价版外卖,通过集体拼单的方式,将原本分散的订单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单个订单的成本。这种成本降低不仅体现在配送费用上,还涉及到食材采购、备餐流程等多个环节。

   拼好饭价格、普通美团价格

“拼好饭”的思路是:平台介入供给环节,与商家协商价格,通过 “热门餐品推荐 + 拼单点餐 + 统一配送” 的方式,让用户、商家、骑手分别集中下单、出餐、配送,用 “拼” 的方式降低三方成本,有助于商家集中出餐,骑手集中配送,提高生产和配送效率。

平台与商家合作,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浪费和损耗,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仅仅只需平时点单一半的价格就能够得到一份相对来说较为不错的午餐。

“拼好饭”的拼团模式不仅降低了消费成本,还融入了社交元素。用户可以通过邀请朋友或同事参与拼单,享受更低的价格。这种基于地理位置的社群系统,使得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够轻松发起或参与拼单,进一步促进了“拼好饭”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

生活成本的上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年轻人开始注重性价比。

美团“拼好饭”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成为许多年轻人解决日常用餐问题的优选。而前几年瑞幸的9.9价格战不仅在咖啡界掀起降价风波,也进一步延伸至中国餐饮行业,从库迪的回应起始,咖啡行业卷起了低价,星巴克、Tims等一众同行也纷纷进行降价,“9.9元”成为萨拉热窝的枪声,掀起整个行业的“战争”。

餐饮的价格一降再降,恰好乘着“拼好饭”的东风,被送上年轻人的餐桌。

   “拼团”到底在“拼什么”

打开小红书,有关“#拼好饭”标签的浏览量高达2996.6万次,还有与之同类型的“#团购”“#拼团”等也都拥有千万的浏览量。

拼团概念由来已久,起源可以追溯到较早的团购网站,如美团、大众点评等,它们最初通过提供餐饮、娱乐等本地生活服务团购,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商平台的兴起,拼团模式逐渐扩展到电商领域,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购物方式。

微信小程序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拼团模式在2016年至2018年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众多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平台纷纷加入拼团大战,通过社交裂变的方式迅速扩大用户规模。

近年来,拼团模式不断创新与发展,不仅应用于电商领域,还逐渐扩展到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同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拼团商业模式也变得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发展至今,其内容更加多元化,参与人群也逐渐壮大,一些新颖的创造性形式伴随着年轻人的新需求因运而生,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的“拼夕夕互助超话”“拼夕夕水果bot”“拼夕夕零食bot”(均简称“拼夕夕bot”)以及豆瓣上的“拼组/我跟你拼了”(简称“拼组”)等,这些均是一些平台社会下较为创新的拼团分享形式。

“拼夕夕bot”虽然名字中包含“bot”(意为机器人),但实际上并不是由机器人运营,而是由一个个真人手动更新内容、与用户评论互动,顾名思义,“拼夕夕bot”是投稿人通过分享自己真实的购物经验,向其他消费者安利或者为其他消费者避雷,其分享的商品大多数特征为物美价廉,其中价格低成为影响的最主要因素。同时bot还会在评论区给关注的粉丝提供拼团的场所,进一步加速了拼团进程。

以以下博文为例:bot正文提供价格便宜的商品,用户可在评论区自由拼团购买,低价购买好物的同时节省了时间。该bot拥有185.6万的粉丝量,872.9万的转赞评数据量。

数据良好的背后是年轻人的“省钱”逻辑的具体体现,曾经为了一双鞋子“豪掷千金”的年轻人已然成长,新消费时代,他们也开始学习如何去省钱,如何精打细算。

“比比谁买的更划算”成为年轻人在bot和“拼组”里聊天的主要话题,标签“#我好穷”的浏览量高达1032万次。小红书博主“moko”发布博文提到,“跟大学同学聊天,开始攀比了,不是比富而是比穷,比谁的衣服更便宜不超过50”。

   图片来源于微博

这正是年轻人在“拼”的东西,狭义上来讲是一种购物形式,而广义上来看,这更是一种年轻人的自我转变,“拼团”拼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消费观念、一种人生态度。

   “比穷”是向下兼容还是向上延伸

当下,新消费时代里许多年轻人或许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虽然“比穷”这一说法可能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但它确实反映了年轻人在消费心理上的一种转变。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乐于分享自己的拼团经历和省钱技巧,这种分享行为本身带有一种炫耀和自豪的成分。

通过比拼谁更会省钱、谁更能找到性价比高的商品,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消费文化。参与拼团让年轻人感受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或社群,这种群体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归属感和社交需求。

年轻人不再盲目追求奢侈品牌和高消费,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于是,他们更愿意通过“比穷”来展示自己理性消费、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

向下,其或许体现了年轻人“自嘲”的人生态度,是年轻人草率的吐槽,或许会造成商家恶意比低价的结果,使得消费环境更加恶劣;向上,其又代表着年轻人与世界和自我的和解,是年轻人在面对新社会环境和新消费时代所给出的答案,注重自我情绪价值,不妥协不后退,这是年轻人的“自救”。

“比穷”既不是纯粹的向下兼容,也不是简单的向上延伸,而是年轻人在特定社交环境中根据自身需求和情境所采取的一种复杂心理策略。它包含了对社会认同的追求、对尴尬的避免、对自我保护的需要以及对社交关系的维护等多种因素。

这种由昔日“炫富”风潮悄然转向“比穷文化“现状,在年轻人群体中悄然兴起,不仅仅是社交媒体上的一场戏谑狂欢,更是年轻一代在高压生活与复杂社会期待下,以一种自嘲与反讽的方式寻求心灵慰藉与自我救赎的体现。

年轻一代分享生活的“窘迫”与“平凡”,这是他们究极的压力释放,也是在调侃自身境遇,更是在集体共鸣中构建了一个相互理解、鼓励与支持的避风港。

而这种群体狂欢的“避风港”周围同时也停泊了名为“商家”“品牌”和“平台”等船舰,共同构成了当下年轻人的新消费图景。

这种现状究竟会继续维持发展还是只是短暂的“乌托邦”,需要看各方的共同构建与否,如果任由其负面效应蔓延,则很可能在短暂的狂欢之后迅速消散,留下的是更多的迷茫与空虚。



本文来自新知号自媒体,不代表商业新知观点和立场。
若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商业新知平台管理员。
联系方式:system@shangyexinzhi.com